暴雨后引发的城市内涝及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今人们的出行方式变了。过去骑自行车出门,不怕下雨,遇到积水,绕道而行或扛起自行车就过去了。如今不少人开车,汽车熄火就回不了家,更造成城市拥堵。难怪公众与媒体对城市内涝的“积水潭”现象越来越敏感。细了解才知道,原来中国目前的排水技术已经很落后了,而城市排涝系统更是基本空白……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周玉文教授,得知许多过去不了解的情况和信息。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里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今年接二连三的大暴雨中,我国诸多城市的“良心”,备受拷问。
以北京为例。今年7月北京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均创近5年来之最,特别是今年以来降水总量比最近10年的平均值多了三成。然而,北京下水道的排水量,是按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设计的,这充其量只能对付“一年一遇”的暴雨,一旦雨量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形成内涝。
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情形也类似。据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给排水专家周玉文介绍,我国城市的排水设计标准很低,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有些地方还不到“一年”。这是由最初的设计理念决定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上一穷二白,多采用当时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设计方法为极限强度法(推理公式法),“想尽办法省钱,越省越好,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了”。而欧美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更重视安全性和长远性,采用了比较科学和比较高的设计标准。所以,我国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最早是按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的(甚至还有0.25年、0.33年),设计规划就允许产生积水,所以城市中一年淹几次是很正常的。我国雨水管道设计的“重现期”(“重现期”为水文概念,即雨水管道的设计是以多少年一遇的暴雨流量为根据——编者注)标准低于欧美国家,根据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现期一般为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择3~5年。而欧美、日本等国的最低限,通常为5年或10年。一些发达国家允许各地方城市根据需求定自己的一个标准,但不允许低于国家标准,而我国则只有一个国家标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是标准规范的下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在快速膨胀。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45.68%;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49年的10个,发展到2008年的122个。比如,长沙城区面积已从解放初的七八平方公里扩展到300多平方公里,增加了40倍,老的排水管网早已不堪重负。
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多有“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地下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不上台面,“平时不易注意到,在建设时很少有人关心”,遇到暴雨,它惹祸了,才引起公众与媒体关注。
这些年,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有很大变化。过去骑自行车出门,不怕下雨,穿雨鞋雨衣,遇到积水,绕道而行或扛起自行车就过去了。如今,不少人开车,赶上雨天积水,汽车熄火就回不了家,城市拥堵就更厉害了。难怪公众与媒体对城市内涝越来越敏感。
“现在媒体往往关注的是些大城市,其实小城市也有这种问题。去年,住建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全国水协(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组织了一次调研发现,全中国2/3的城市,都有内涝现象。现在,大家都买车,下雨都害怕。大城市已经发现城市病了,偏远地区也会开始犯病的。不要等全犯一次,再从根本上解决。”周玉文说。
“排水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
我国排水系统设计方法相对落后,设计人员的知识亟须更新。在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设计方法在十多年前就已更新了。而我国对于雨水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纪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
“如果用电脑模型运算,比如北京6月23日的暴雨,哪个地方冒出多少水,需要排多少水,都可以用电脑仿真。现在我们只能凭经验,哪儿冒水了,就赶快去抢险。”
周玉文说,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能培养的也较少,连先进的教科书都没有。2000年,他出版了《排水管网理论与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书,“十多年前出版的书,到现在还不能被别人接受呢,还认为书中介绍的技术离我们很远。其实我写的还不是最先进的呢!这方面的技术我们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30年。”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治理,众多人才也投身该领域中。而排水管网这一块因不受重视、资金缺乏,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只留下坚守阵地的少数人,周玉文属其中一个。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我国一直无法可依,只有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与2008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点边。各个部门常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形,导致城市内涝每年都受到关注,却没能得到解决。
目前,住建部已拿出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送审稿)》。条例一旦由国务院批准出台,将是我国第一部排水行业的专门法规,也将成为我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的“里程碑”式文件。周玉文教授参与编制了这一条例,他告诉记者,条例中明确了行政主管是住建部,内涝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
这一条例给我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内涝防治带来了曙光。
“没有一个城市不欠排水系统的钱”
周玉文认为,我国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缺乏整体协调。“城市雨水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都是一块一块,一段一段的,整体性很差,没有人管整体,缺乏长远规划。”周玉文说,现在只能大概知道管道有多长,在哪儿有管儿,其他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排水管道应该是越往下游越大,但是目前甚至出现“上游是大管子,往下游却是小管子”的怪事,比如沈阳,“一根小管子不够用了,只好接上两根小管子”。
在排水设施的养护、管理方面同样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现在没有一个城市不欠它(排水系统)钱的。”按照国家规定,每一公里管道每年都有相应的养护资金,但是目前这些钱都没足额到位。排水管道的养护部门,并不是一个能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具备经营能力,只能“给多少钱做多少事”。
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6月18日,武汉暴雨,涵洞积水,记者就近找泵站抽水排涝。然而泵站却没有电,负责泵站的人已5个月没拿到工资……
“泵站得向电力部门交电费,有时没钱交电费,电力局说,再不交我就停电了,泵站就说,那你停吧,你停太好了,停电了水根本排不出去。”周玉文对这种情况也有所了解。他说,没钱抽水,电力部门却来要钱,泵站只能让电力停电,内涝严重之后,泵站兴许还能要到些钱。
在中国大陆,自来水、燃气、电力等部门,都是收费的,能维持自身运转,而排水管道不收费,等着政府给钱,可是资金常不能到位,所以“犯病”是可预见的。
此外,我国排水系统没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系统的协调能力很差。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市,城市排水系统的数据是共享的,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能迅速形成联动机制。“台北市的城市排水计算机管理系统非常详细,连哪个门洞里头哪家没交钱都能知道。数据不公开是制约相关研究和工程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不从全局谋划,就难以解决问题,现在这个系统是不健康的。”
为提高企业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应急方面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各相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量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污废水厂(站)日常管理,提高其运行质量,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