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口剧增、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问题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
固体废物按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亦称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一般固体废物(亦称无毒无害固体废物)。
到目前为止,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焚烧、热解及固化处理等,是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和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而最终处置技术包括填埋法、土地耕作法、深井灌注法和海洋处置法等。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单一,资源化水平较低。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堆肥和焚烧方式比例较小。广东省23个大中型城市中填埋比例为82.9%,堆肥为11.3%,焚烧比例为5.9%。处理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一般经济较发达地区焚烧比例较大,堆肥比例较小,而经济较落后和农村地区则相反。同时,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不足,特别是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大部分底部未进行防渗处理、表面未覆土、渗滤液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不完善、沼气未进行疏导等等,二次污染严重。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由于对危险废物的识别和管理并不完善,目前我国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理处置方面不太规范。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类别不多、安全处理处置率和利用率较低。根据对广东省的调查,全省共有78家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综合利用规模约为35万吨/年,但采取焚烧或安全填埋处置方式或技术的不足5家,总处置规模不到5万吨/年;而回收利用类别主要集中在废酸碱、废有机溶剂、卤化废物、废矿物油、含铜含锌含镍等废物,其余危险废物则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场,估计直接排放率约有18%左右。
人类生产活动,不仅改变了地球表层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的组成,加快了有害元素如重金属在生态系统的循环,而且向环境中排放了许多自然界本不存在的化学合成物质,这些元素和物质最终将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特别是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我们面临双重环境健康风险:一方面原有的环境异常导致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广泛存在,而且局部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的环境变化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与投入不足、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流动、人口结构的改变等人文因素所带来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