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京水量的30%,这是北京列入计划的“引黄济京”工程调水量。
5月13日,北京自来水集团在“2012年饮用水卫生宣传周”上再次“吹风”,北京市将首次启动“引黄济京”工程。
“‘引黄济京’已经写入去年年底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对媒体如此解释,但他同时表示,工程在年内开工的可能性不大。
上述规划早在今年2月已经公布,尽管对“引黄济京”工程的描述仅有一句,但已是这一设想首次列入工作计划之内。
几年来,北京市水务局几乎每年都对“引黄济京”工程对外“吹风”,但始终无法落实。
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戴育华是“引黄济京”方案现阶段的主持者之一,而水利部目前尚未看到北京“引黄济京”的任何方案。
在戴育华的方案里,只要北线机组安装完成,输往山西的黄河水就能够基本沿着永定河的流向,同时注入官厅水库。
两年之后,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10亿立方米优质淡水将抵达北京,“引黄济京”工程是否还有必要?且黄河水无论泥沙含量还是污染程度,都远高于前者。
干渴的北京显然已经无法拒绝任何能够拿到的水源。永定河流水的消失,使得北京多年以前就盯上了黄河水,并一度比“南水北调”更受青睐。
“黄河基本上是无水可调,而长江则有所富余,从后来的情况看,‘引黄’远不够满足北京一地的用水,而‘南水北调’中线能够大大缓解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甘泓分析道。
“黄河水作为应急调水的来源,保障北京水资源安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作为日常的供水,代价就太大了。”甘泓说。
由于气候变化,黄河的径流量逐年减少。
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测算,1919年—1975年系列水文数据计算,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而1956年—2000年仅为535亿m3。
而黄河的入海径流量更是减少到惊人的程度,近十年平均年入海量不足200亿m3,使用率70%以上。而在上世纪50年代,黄河的入海量仍在500亿m3以上。
“黄河本身也需要调水补充,要调水出去太难了。”甘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