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600天,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将实现通水。对于长期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这个日子期盼了太久。
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克强指出,当前,东线通水已进入倒计时,中线也将在后年实现通水,“今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他强调,要把这项重大工程建成为质量可靠放心的工程、移民稳定致富的工程、管理阳光廉洁的工程。
最近,本报派出记者从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出发,溯流而上一路探访。
通水进入倒计时
江苏江都水利枢纽第一抽水站旁边,立着一块2.5米高的巨石,上书“源头”两个遒劲大字。这里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的源头。
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尤其是苏中苏北地区,过境的淮河水是其主要依靠,可外来水终究“可用不可靠”,往往是“恨水水不走、要水水不来”。为此,上世纪60年代初,江苏启动江水北调工程,从长江调水输济苏北。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直到现在,以江都水利枢纽为源头的“江水北调”工程,仍是纵贯江苏南北的生命线,同时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总长1156公里,其中江苏境内404公里。江苏段的工程主要就是在原先的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为此,江都水利枢纽于2005年实施改造工程,2010年全面完成,设计流量400立方米/秒。
截至2011年底,江苏累计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投资91.5亿元,占批复总投资的75%。40个设计单元工程已开工建设38个,其中建成19个。省际边界工程全部建成,具备了送水出省的工程条件。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张劲松介绍,江苏段的建设任务到今年底前基本完成,明年3月全部完工,将实现“两个率先”:工程率先建成,水质率先稳定达标。
山东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受水区,一期工程山东段全长1191公里,分南北、东西两条输水干线,构成“T”型输水大动脉。一期工程首先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有效缓解这些地区最为紧张的城市用水问题,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工程竣工后,山东每年可调引长江水15亿立方米。
山东省南水北调局党委副书记王安德介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共有11个单项工程、54个设计单元工程。截至去年底,这些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目前6个单项、36个设计单元工程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剩余其他主体工程到今年底全面建成。“一切都在按照序时进度推进,通水已经进入倒计时。”
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截至2012年3月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整体进展顺利。江苏、山东两省境内完建工程已经在城乡供水、抗旱和防汛排涝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2010年,苏北地区遭遇60年一遇特大旱灾,新建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和更新改造后的江都水利枢纽投入抗旱,抽引江水60多亿立方米,对苏北地区大旱之年实现夏粮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败关键在治污
山东省微山县,南四湖新薛河人工湿地。芦苇荡一眼望不到边,碧波上不时有白鹭飞起。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走廊和重要的调蓄功能区,新薛河是主要入湖河道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南四湖是与“污染”二字连在一起的,被形容成“一湖酱油汤”。如今的南四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样子。水质监测显示,目前南四湖的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多年未见的小银鱼、毛刀鱼、麻婆鱼等敏感水生生物重新出现。从“生态死湖”到“清水走廊”,南四湖治理被誉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典范”。
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归纳起来是三个字:治、用、保。“治”就是污染治理;“用”就是再生水循环利用;“保”就是生态修复和保护。
最值一提的就是“保”。这些年,山东省在南四湖地区大力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湖,依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环湖沿河大生态带。目前,南四湖人工湿地种植面积达2万亩,保护恢复生态湿地面积超过10万亩。截至2011年底,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建成人工湿地13.7万亩,修复自然湿地14.8万亩。从运行效果看,湿地工程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是治污,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因此,在工程开始实施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从东线两省目前的情况看,“三先三后”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
从山东省调水沿线治污情况看,324个治污项目,已基本建成。到去年底,按照国家确定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考核指标评价,山东输水干线南四湖、东平湖和韩庄运河等9个检测点,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江苏的102个治污项目,已在去年底前全部建成。全省南水北调沿线14个控制断面已经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比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提高90多个百分点。
数字或许枯燥,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难以想象。“十一五”期间,江苏各级环保部门累计检查污染源20万多厂次,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4500多家,限期治理1200多家,挂牌督办了108个突出环境问题,并对部分环境违法现象严重地区实施了区域限批。
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于重点控制断面所在的县市区,政府主要和分管负责人每人每个断面各缴纳风险抵押金2万元,经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的,风险抵押金全部返还,还按照1∶1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达标,不但风险抵押金不予返还,同时还实行“一票否决”,全部扣除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环境保护分值。
倒逼产业“走转改”
“观念的变化最重要。”一路上,江苏、山东两省南水北调的同志都这样说。
原先一些人认为,治污这件事是沉重包袱,可以慢慢做。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客观上促使各地加快了污染治理的进度。同时,污染治理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倒逼产业“走转改”,该淘汰的淘汰,该转移的转移,该改造的改造。
近几年,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苏中、苏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加大。尽管,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说,苏中、苏北地区与苏南相比,有不小差距,但当地干部形成了一种共识:“苏南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借鉴,但是苏南地区发展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重走。”事实上,产业转型并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这些年,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苏南。
“南水北调对我们来说是个重大的机遇。”徐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卜凡敬说。他所说的机遇,主要是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现在,徐州各县市区都明确了各自的产业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产业园区化也在加快推进。工业进开发区,养殖业进园区,不但能够保证产业的层次和效益,同时也能够实现污染的集中治理。”
山东,全国造纸业大省,造纸业对全省工业经济贡献卓著,然而对COD(化学需氧量)的“贡献”同样十分突出。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造纸业曾是山东省工业污染的“第一大户”,工业COD排放量的80%以上是造纸业制造的。
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山东省的造纸业同样举足轻重,但造纸业的产业层次、技术含量和污染物排放,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说起这些,张波至今感慨良多。
10年来的事实证明,山东的造纸业在调整中完成了“脱胎换骨”。数字为证:山东的造纸企业最多时有500多家,现在仅剩10家左右,但是产业规模却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山东的造纸业技术水平领先全国至少5年。
“这件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南水北调完全可以成为‘清水走廊’;只要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南水北调沿线完全可以成为生态良好、结构优化、经济隆起的‘黄金水道’。”张波说。
南水北调东线实现通水已经指日可待,不过,江苏、山东两省南水北调的同志都谈到,通水只是一个开始,“运行起来还会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事实也是这样。比如,东线工程所经地区,大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就意味着治污的压力依然很大。而从长远看,还涉及到区域协调的问题。南水北调是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污染治理等,都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只有充分运用好行政的手段与市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好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使其真正造福沿线地区的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