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超额完成建设任务。全省共建水源工程1804处,受益人口122万人,其中,居民98万人,农村学校师生24万人。省政府年初承诺的年内解决农村1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提前40天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省计划解决480.3万农村居民及64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安排解决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高铁锰水和污染水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等问题。这部分村屯,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工程建设难度大。年初开始,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部署和要求,根据工程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科学布局,精心设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坚持城乡统筹同步发展,实现农村供水城镇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用户各自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省水利厅与省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省财政厅落实了省级配套资金,累计完成投资77440万元,是计划投资68132万元的113%。同时,县(市、区)及受益群众也投资或出资投劳,为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为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省政府与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同时,建立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了各级政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设,使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各地规范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严把设计关、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工程监理关、资金使用关和水质检测关。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逐步建立了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为强化管理,确保质量,4月7日,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各地以县为单元,建立水质检测中心,并完善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确保水质达标。为提高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各地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检查,特别加强了对塑料管材质量的检测力度,确保管材质量,做到“先检测,后使用”。
在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中,各地打破常规饮水观念,创新求变,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用最高的饮水建设标准,为师生们提供最好的饮水条件。部分地区对规模较大学校新建水源,采用分质全自动变频供水,充分保证了24小时全天有水,并且解决了室内高楼层实验室、厕所因水压不足而无法使用的问题。对于规模较小村校,设置了不锈钢储水罐,保证饮水全天使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十一五”以来,省政府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善民生问题的惠民实事,解决了550万农村群众及36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