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染的太湖水呈现深绿色。但被杨岳平整治过的那一片湖水,能看见水面底下的大片水草,底下基本没有杂色。他的招数是——
请来食藻虫治污水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的杨岳平教授,是另外一位扎根在湖州的浙大教授,他做的项目也和水有关,但方向是废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
杨岳平带记者走了趟太湖南岸。这里是一个度假区,分布着一系列小别墅式的酒店。
本来嘛,在这种推窗就能看到湖光山色的好地方,尝尝太湖各色鱼类,啃啃太湖鲜美大蟹,是再美不过的事了。可偏偏这里的湖水,生在江南,却“一身妖气”:局部湖水呈现无穷尽的深绿色。
这是种不健康的浊绿,因为被蓝藻过度霸占,湖里原本的植物被压到湖底下,没有阳光没有养分,通通死光,尸沉湖底,湖水失去活力。一到夏天,整个湖散发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臭味。
杨岳平、史惠祥、徐新华等教授三年前到湖州,开始为这样的湖水找修复方案。
杨岳平的思路很简单,一面通过截流防止污物流入水体,一面通过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给受污的水体“治病”。
防御手段很简单,杨岳平把生物质烧成碳截流,用碳过滤床来进行污水过滤,保证“外来者”的基本健康。
那么如何修复“病入膏肓”的水体呢?他们想到了食藻虫。
这是一种很小的虫子,没啥别的爱好,特别贪吃藻类。杨岳平就先培育大批食藻虫,根据各个水域的污染情况,适量放下食藻虫,食藻虫一撒欢,藻类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杨岳平又培养了一批水草,在食藻虫“工作”一段时间后,将适量水草投入到水体中去,让它们吸收阳光,同时慢慢调理水环境。这个时候,食藻虫的使命就差不多结束了,大量吞食了蓝藻的食藻虫,连同它们装满藻类的身躯,一起被第三道加入的活水动物——鱼虾给吃掉。
记者跟着杨岳平,走到与度假村同一片水域的南边,就看到了这样一方纯净的湖面。
阳光直刺漂浮在水面底下的大片水草,底下基本没有杂色,定睛一看,还有螺蛳!
杨岳平说,目前工程的一期已经基本完成,8000平方米的富营养化水体,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十二五期间,这个项目将扩大示范区规模,目前正在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