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注册
水葫芦, 太湖“开花”滇池“香”
作者:   时间:2011-12-09

省农科院在昆明滇池种植水葫芦治污取得明显成效,并引起同行瞩目。11月30日,来自中科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和云南、江苏以及安徽巢湖等地的30余名省内外专家观摩研讨。

在滇池草海水葫芦控养试验区内,记者看到,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里栽种的水葫芦长得异常高大粗壮,光水面以上的枝叶部分就有七八十厘米高。10艘水葫芦专用打捞船把成片的水葫芦推、拉到水面固定传输装置上,输送至岸上两次粉碎后再固液分离,固体渣运往有机肥生产厂堆制有机肥,而挤压汁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

滇池是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最严重的三大淡水湖泊之一。2010年2月,江苏省农科院作为技术总负责单位,承担了云南省社会发展项目“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示范”,实施“滇池水葫芦种植治理污染试验性工程”。今年,滇池草海种植水葫芦覆盖水域面积8300多亩,占草海面积近50%,采收处理水葫芦生物总量约35万吨。经过一年多的水葫芦治污实践,水体状况明显好转,黑臭现象消失,海鸥云集,鱼虾重现。据昆明市环境检测中心检测,当前草海中心水体的透明度达到0.8米,断桥国控监测点水体透明度达到2米,草海总氮、总磷浓度总体与去年同期相比削减超过80%。当地专家介绍,部分水质指标已优于V类水标准。

在所有生物中,水葫芦吸收氮、磷、钾的能力最强,也是我国认定的16个外来生物入侵种类之一。种植水葫芦治理水体污染,会不会引发生态灾难?世界各国开展这方面试验的很多,但从未有过如此大面积的实际应用的先例。省农科院开展的这项研究,很好地处理了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资源化利用三大关键技术环节,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治水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太湖、巢湖等其它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污染严重湖泊的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省农科院院长严少华向记者介绍,2009年3月起,院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葫芦安全种养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在太湖武进区竺山湖水域开展试种与收集、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和专用生产设备,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验效果。这项研究,引起了饱受滇池蓝藻污染之苦的昆明市领导的高度关注,经调研、洽谈,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利用江苏省农科院在太湖研究的技术成果,在滇池开展大规模的试验种植。

省农科院在太湖边取得的这一科研成果,真正大规模应用并取得实际效果却是在西南边陲的昆明滇池,有人将之比喻为“墙内开花墙外香”。对此,严少华感到“既高兴,又遗憾”。

他说,人们争议和担心最多的,就是生态安全性问题:种植水葫芦会不会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滋生另一个同样令人棘手的问题。水葫芦打捞不及时,或逃逸失控,会造成生态灾难。实践表明,采用围网或网栏等设施,将水葫芦控制在限定区域内生长并及时打捞,可以有效防止逃逸失控。而且,在太湖流域冬天水葫芦需要在大棚里保种,野外温度过低就会冻死,因此,不存在失控泛滥的问题。

据测算,在太湖水面常年种养15万亩水葫芦,每年需要投入资金6亿元。专家们认为,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但与近年来太湖治理全部投入资金相比微不足道。换一种思路来看,我省在太湖治理提出的生态补偿方案中,规定对超排一吨氮罚款10万元,超排一吨磷罚款20万元。其实,对于种养水葫芦提取氮磷降低污染这种主动治污措施,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另外,实施这一工程本身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水葫芦打捞上来后能加工成有机肥出售,有利于周边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效益,并减少化肥使用对太湖水体的污染,形成良性循环。

有关专家建议,可以在太湖流域选择相对独立、污染较重的水域,比如滆湖、长荡湖进行试种,稳步推进,取得成功后,再逐步扩大应用规模。

  • 给排水设备网
  • 节能水网
  • 化工人才网
  • 水处理人才网
  • 中国脱硫脱硝网
  • 水处理网
  • 中国水处理网
  • 必高环保人才网
  • 中国水务网
  • 焦点水网
  • 印染在线
  • 中国水工业网
  • 中国环境频道
  • 全国节水网
  • 水处理配件
  •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中国固废网
  • 全球环保研究网
  • 中国能源网
  • 中国新能源网
  • 中国化工网
  • 环保网
  • 中国环保设备在线
  • 中华环保联合会带路工委会
  • 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

  • 版权说明 下载中心
    • 在线咨询
    • 010 516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