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注册
北京市统筹“林”“水”发展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作者:   时间:2011-10-20

林和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两大重要支撑因素。近年来,北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规模快速膨胀,资源消耗持续增加,面临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品质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等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对此,北京市努力统筹“林”“水”发展,着力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城市森林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建设“林水相融”的宜居生态环境。

变污水为资源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稳定水源

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今年夏天建成开园,总面积8074亩,种植各类乔木、灌木80余万株,中心湖区水面达700亩,湿地面积达150亩。大兴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公园从去年9月开始蓄水,水源主要来源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每天约1万吨中水经过公园的湿地过滤净化,目前已蓄水90万立方米。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1999年以来,北京迎来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重的干旱期,最近十多年年均降雨量仅472毫米,水资源量衰减44%,水库蓄水不足,地下水持续超采,城市水源持续紧张。北京采取节约用水、推进循环利用、建设应急水源等一系列措施,以占全国不足0.2%的水资源,保障了近年来平均3.8%的人口增长和11%的经济增长的用水需求,再生水的利用是其中关键措施之一。

2003年北京市开始规模利用再生水。2010年全市利用再生水6.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超过地表水供水量,成为缓解水资源紧缺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水源。再生水利用还实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水平两大目标。目前北京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COD(化学耗氧量)排放指标也由普通污水处理厂的45毫克/升降低到再生水厂的30毫克/升,既完成了COD减排任务,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水源。

北京市加强再生水利用主要有三大措施。

一是创新思路,坚持减排与利用相结合,大规模开发高品质再生水,实现污水变资源。

北京加快中心城区再生水厂建设,建成密云、怀柔、延庆、平谷、昌平、门头沟、亦庄等新城再生水厂,建成了引温入潮水质净化工程,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超过400万立方米/日,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要求。

二是利用科技,积极采用国际领先的膜处理技术,提高再生水水质,满足环境用水的水质要求。

膜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采用膜技术的再生水厂出水主要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与城市河湖水系的水体功能要求基本一致。尤其是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可成倍提高生化降解作用,大幅提高污水处理效率。2006年密云县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建成京郊首座高品质再生水厂,随后北京陆续建设中心城区北小河再生水厂一期工程和怀柔、平谷、门头沟、延庆等新城再生水厂、顺义引温入潮水质净化工程。2008年北京中心城区原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清河再生水厂二期、高碑店再生水厂、酒仙桥再生水厂二期和小红门再生水厂等均采用了先进的膜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标准均达到四类标准。

三是合理利用,通过补充城市河湖水系生态用水,恢复河湖健康生命,同步满足沿线用水需求。

近年受水资源紧缺影响,北京城市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有河多干,有水多污,水环境状况堪忧。北京将再生水作为改善河湖水系生态环境的最佳水源,积极推动环境领域的再生水利用工程。全市优化再生水调度和配置体系,与再生水厂同时规划建设再生水调水工程,将再生水输送到西部永定河、北部清河、南部凉水河等河湖上游,补充河湖水系环境用水。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保障沿线工业用户、园林绿化、农业灌溉等用水需要,实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

  • 给排水设备网
  • 节能水网
  • 化工人才网
  • 水处理人才网
  • 中国脱硫脱硝网
  • 水处理网
  • 中国水处理网
  • 必高环保人才网
  • 中国水务网
  • 焦点水网
  • 印染在线
  • 中国水工业网
  • 中国环境频道
  • 全国节水网
  • 水处理配件
  •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中国固废网
  • 全球环保研究网
  • 中国能源网
  • 中国新能源网
  • 中国化工网
  • 环保网
  • 中国环保设备在线
  • 中华环保联合会带路工委会
  • 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

  • 版权说明 下载中心
    • 在线咨询
    • 010 516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