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注册
多重掣肘因素依旧存在 垃圾无害化处理亟待蜕变
作者:   时间:2018-02-09

    垃圾总量大、人均垃圾排量迅猛增加、源头分类分流困难、回收系统效率低下等,都已经成为掣肘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的重要因素。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强化相应的法律支撑,协调统一处理机制,完善回收网络等。

    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关系着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不过中国环保在线就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咨询多位业内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截至目前,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尚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营造高质量环境的要求。

     日益增长的垃圾体量和提升度有限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且矛盾还在不断激化。

     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从1979年的2508万吨增长到2012年17081万吨,30年增加近6倍。对不少人而言,这是一个并不“恐怖”的数据。

     插个题外话,如果回眸人类历史,你会发现时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原始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花了十几万年,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花了几千年,从工业时代到原子时代约200年,从原子时代到信息时代仅用了几十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体量也同样呈现出“飞跃式”的扩大势头。没错,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和人类时代发展进程一样,生活垃圾同样具备可怕的加速“进化”能力。

     垃圾总量越来越大,外加人均垃圾排量迅猛增加、垃圾分类工作总体上没有取得突破、设施建设滞后等,都为我国垃圾无害化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碍。

     需要指出的是,垃圾焚烧比例偏低同样值得重视。与填埋等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垃圾焚烧减量缩容,可实现资源再利用,二次污染较弱,因此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流方式之一。

     阻碍重重,步履维艰,以至于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尚未形成规模,也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目标。

     业内专家分析称,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立法和制度不甚完善,标准模糊,监管缺失,管理也不协调,这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本的消极倦怠。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昂,缺乏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以及经济效益低下等,又进一步影响了整个市场的活力。

     放眼国内,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尽管严峻,但处理能力普遍较强。中小城市与城镇因为垃圾分散,收集运输困难,处理能力较弱,面临着更大的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

     面对国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结合对行业的深度分析,中国环保在线建议,国家将垃圾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升至战略高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企业共生代谢制度等,建立物流体系,建立各级专业人员和机构等,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形成完整统一的链条。

  • 给排水设备网
  • 节能水网
  • 化工人才网
  • 水处理人才网
  • 中国脱硫脱硝网
  • 水处理网
  • 中国水处理网
  • 必高环保人才网
  • 中国水务网
  • 焦点水网
  • 印染在线
  • 中国水工业网
  • 中国环境频道
  • 全国节水网
  • 水处理配件
  •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中国固废网
  • 全球环保研究网
  • 中国能源网
  • 中国新能源网
  • 中国化工网
  • 环保网
  • 中国环保设备在线
  • 中华环保联合会带路工委会
  • 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

  • 版权说明 下载中心
    • 在线咨询
    • 010 516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