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注册
2014中国环保主题:向污染宣战
作者:admin   时间:2014-05-21

  “史上最严” 新《环保法》的出台对企业治理污染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增强上市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感,呼吁更多的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5月15日,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据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向污染宣战的主攻方向是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确定“向污染宣战”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突出当前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二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雾霾等焦点环境问题的关切和期待;三是展示中国政府铁腕铁规治污的坚定决心和应对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的积极行动;四是倡导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围绕环境问题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在经济、社会与政治三重压力下,中国进入应对环境污染的高成本偿债期。同时,我国环境问题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日益加大。我国二氧化碳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既受惠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和生态环境逆差,又把环境污染作为唱衰中国的口实大肆渲染。我国用全球9%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 “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像解决贫困问题一样解决好环境问题。

  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期在部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所讲,坚决向污染宣战,是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彰显我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有力宣示,全国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是向污染宣战的主力军。要以“三严三实”的过硬作风,打好每一场攻坚战,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

  5月12日,环境保护部针对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陆续反映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督促地方查清事实,依法进行了查处,并公布了第一季度42起重点案件处理情况。此次查处的重点案件从地域分布上看,河北保定市1起;江苏连云港市3起、常州市1起、盐城市2起;山西天镇县1起;浙江杭州市4起、绍兴市6起、宁波市8起、嘉兴市5起、金华市3起;上海金山区4起;福建福州市2起、福安市2起,其中,浙江省以26起居首。此外,环保部还督促地方对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浏阳河长沙段38个排污口污水直排、府河武汉段等区域(流域)环境问题进行了处理。下一步由河北省环保厅督促相关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向社会公开案件情况;湖南省环保厅督促相关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向社会公开案件情况;湖北省环保厅督促当地政府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加大督办力度,确保环境质量彻底改善。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部坚决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和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标杆和社会财富的代表,据统计,在2010年—2012年3年里,上市公司发布环境报告数量呈上升趋势,然而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相比,企业积极性依旧不高。虽然企业目前整体上都能够在企业文化中提出环境保护的理念,但在参与或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2014年1月,IPO重启,企业开始陆续递交材料,上市企业的环境责任信息愈发受到重视,在涉及的617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8家企业主动公布了环境责任报告书。

  此前,针对环境社会责任问题,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活动”启动仪式在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举行。来自环保部、发改委和证监会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介绍了“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刘国正表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力防治污染,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加强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环境信息的公开。中国上市公司是国内众多企业中的佼佼者,有责任带头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为此,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2014年继续开展“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活动”,据介绍,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上市公司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状况;二是为了督促上市公司将环境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切实履行环境责任;三是为了督促上市公司建立环境责任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并逐步提高披露质量,便于各级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及公众充分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四是为了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履行环境责任,并自觉发布环境信息。首届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舆情监测报告发布会暨新《环境保护法》培训班于6月3日在钓鱼台举行。通过此次活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呼吁更多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给排水设备网
  • 节能水网
  • 化工人才网
  • 水处理人才网
  • 中国脱硫脱硝网
  • 水处理网
  • 中国水处理网
  • 必高环保人才网
  • 中国水务网
  • 焦点水网
  • 印染在线
  • 中国水工业网
  • 中国环境频道
  • 全国节水网
  • 水处理配件
  •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中国固废网
  • 全球环保研究网
  • 中国能源网
  • 中国新能源网
  • 中国化工网
  • 环保网
  • 中国环保设备在线
  • 中华环保联合会带路工委会
  • 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

  • 版权说明 下载中心
    • 在线咨询
    • 010 5165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