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淮北发电厂虎山工程项目1号机组汽轮机安装完毕,且同步安装高效静电除尘、脱硫、脱硝装置。英大图片
冯波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技术处处长
环保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环境空气细颗粒物综合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PM2.5污染的基本原则,新增区域联防联控、排污单位负责,以及强化科技支撑等内容,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PM2.5及前体物来源广泛,控制难度大;二是PM2.5及前体物排放控制技术储备不足;三是环境检测、统计基础薄弱;四是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不够清晰,技术法规体系不完善,一些污染物控制范围不明确;五是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不高。
为应对PM2.5,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规范性文件。 2012年2月,环保部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同年10月,环保部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控制PM2.5污染,必须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政策,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并明确提出重点区域2015年PM2.5浓度下降比例要求。此外,针对电力、钢铁、水泥、陶瓷、机动车、锅炉等重点行业,环保部也发布了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
针对PM2.5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不够清晰、技术法规体系不完善的现状,环保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环境空气细颗粒物综合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目前,该政策还在修订中。
《技术政策》明确了PM2.5污染的基本原则,新增了区域联防联控、排污单位负责,以及强化科技支撑等内容,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综合应对PM2.5的措施之一。《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在大型城市应不断减少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减少燃煤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防治移动源污染”在《技术政策》中被着重提出。“移动源污染”包括各种道路车辆、机械船舶、非道路机械、火车、航空器等,按照《技术政策》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全国车辆和机械用燃油的清洁化水平,降低硫等有害物质含量,为实施更加严格的“移动源污染”排放标准、降低在用车辆和机械排放水平创造必要条件。
防治大气污染,强化科技支撑必不可少。《技术政策》中明确,鼓励开发高效污染治理技术,作为实施更加严格排放控制要求的技术储备。鼓励采用各种高效污染物净化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各个行业和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水平。鼓励研发各种PM2.5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污染物的新型高效净化技术,包括袋式除尘、电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湿式电除尘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