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ANZHU
关注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版式策划:刘文强 联系电话:(0471)6635799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登录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将视线聚集在地图显示的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就会看到呼和浩特市的8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轻松查询空气质量新标准下,6项监测数据的实时变动,并可以获取是否适宜户外活动等健康指引信息。这就是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后,公众得以享受的一大便利。
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究竟作出了哪些新的调整和变化,有哪些新的亮点?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这些新变化、新亮点都意味着什么?PM2.5首次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是否能更准确反映空气质量?现就公众关心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做细致解读。
【亮点一】
新标准顺应新形势
更加强调完善评价体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实施充分反映了当前环境、经济、社会形势下迫切需要大的环境管理战略转变。新标准增设了PM2.5和臭氧指标,更加全面客观反映了当前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李克强总理高度评价此次标准修订工作“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
此前执行的标准已有11年未作修改,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区域性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不断加重,一些城市经常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特别是空气质量评价结果往往与公众感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特定条件下,公众感觉能见度很低,但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仍是良好甚至优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气质量主要是用PM10衡量的。如果用PM2.5衡量,就会大大缩小这种差异。 PM2.5虽然不能替代能见度,但是可以大幅度缩小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感官的差异。
环境保护部专家指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发生变化,而之前的空气质量评价因子则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了调整、增设、收严、更新8个字,一方面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另外还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同时,新标准还更新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等污染物项目的分析方法,增加了自动监测分析方法。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新时期加强大气环境治理的客观需求,是完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满足公众需求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亮点二】
新标准体现新思路
更加强调保护公众健康
新标准体现了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治污染的目的就是要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表明,细颗粒污染物会进入人的肺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远比粗颗粒污染物大。环保工作的着力点是要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相关环境标准即是重要手段之一。环境标准不仅要体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意图,而且要进一步保护人体健康,一些环境标准将逐渐向健康卫生标准靠近,环保目标与健康目标开始走向协同管理。将 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可以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与健康提示;将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也是出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考虑;增加8小时浓度这一项目,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要。
新标准实施后,各地达标情况将会有一定下降,这不是环境空气质量本身恶化了,而是因为标准收紧和要求提高造成的降低。以2010年数据为例,使用新标准后,年均值达标城市比例有大幅下降, 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达标城市比例由75.0%下降到19.6%。2011年数据测算结果也表明,使用新标准评价后,地级以上城市的达标城市比例降低较多。
对于地方来说,新的标准实施就相当于提高了考核标准,按照过去的标准可能打100分,现在可能80分。尽管新标准实施后将会有2/3的城市不达标,国务院依然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充分体现了对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对群众环境权益的维护。新标准修订的调整和创新,必将对今后一系列环境标准的修订提供借鉴,也将对调整环保工作的方向和创新环保工作思路产生深远影响。
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政府以及环保的信任度,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我们逐渐认识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
【亮点三】
新标准引领新方向
更加强调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管理将从以污染物控制为核心,向以质量标准考核为核心过渡。控制污染是手段,改善环境质量则是目的,环境保护能否得民心,根本在于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污染减排行动,其目标指向就是通过消化增量、削减存量,来减轻污染负荷,再现蓝天碧水。实施新标准,表明我们不仅要治理一次污染物,还要治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的复合污染。新标准有助于治污减排向深层次推进,有利于将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有机地统一起来。
新的标准可以推动地方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和低端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绿色转型,而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就是环境友好。新的标准可以促进地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和杠杆,可以促使我们多还旧账,少欠新账。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在减排,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研究制定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象等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工作目标,确保空气质量良好并持续改善。
新标准为什么要把实施时间拖到2016年?专家表示,2016年开始实施新标准,是考虑了我国各地空气质量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情而给出的“关门时间”,并不意味着各地实施标准都要拖到这一时间点。同时,鼓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愿提前实施。
标准是一种引领,没有高的环境质量标准,科技进步、投入都不会跟上。目前,已经有多个城市开始对PM2.5进行监测。我区按计划完成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一期(省会城市)建设任务,呼和浩特市8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于去年12月27日起正式发布PM2.5、臭氧等指标监测信息,实现了数据指标的实时发布。公众只要登录呼和浩特市环保局网站,就可以进入发布平台,查询相关信息。
环保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确保标准在全国生效时,实现各地有能力开展PM2.5等新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届时,一定会给公众一个透明的数据。
【亮点四】
新标准呼唤新举措
更加强调协同防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对开展PM2.5监测的关注度很高,今后,如何治理PM2.5将会成为重点。然而,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和公布数据,只是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第一步。要想空气质量好,光有标准还远远不够。
新标准实施后,不仅要求各地政府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控,也需要社会各界从生活习惯、消费模式等方面贡献力量;不仅要求加强工业领域污染减排,也需要加强农业、机动车、交通等领域污染减排;不仅需要强化控制局部污染和个别污染物,也需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
在第七届中美空气质量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单纯地强调PM2.5减排,并不能达到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预期效果。他认为,应做好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工作,比如更加重视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控制。PM2.5和臭氧都是区域性污染物。要有效控制这些污染物,就不能仅靠某个城市单独作战,而必须探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建立、完善和推广联防联控机制。
而涉及PM2.5的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PM2.5主要来源于扬尘、燃煤和机动车污染。过去主要是抓燃煤污染,现在则要实现燃煤污染与机动车污染两手抓、两手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很多人预测,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机动车污染日后将成为许多城市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要控制机动车污染,除了要不断加严机动车排放标准之外,油品质量也需亟待提高。如果机动车达到排放标准了,但是油品质量较低,机动车实际排放难以达到排放标准,所以,石化行业是推动油品质量改善的关键。
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在对北京的工业源污染排查之后发现,目前机动车排放已经占据污染总排放的将近2/3。
我区在2012年召开的全区第六次环保大会以及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都明确提出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物防治工作要求。自治区环保厅与自治区财政厅、公安厅、交通厅和商务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工作的通知》(内环发〔2012〕130号),并给各盟市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核算工作的通知》(内环办〔2012〕144号),指导其做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减排核算工作,进一步明确强化机动车污染物防治工作。同时,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管理规定做好环保标志的换发、补发工作,完善了环保标志管理机制,建立了环保标志发放电子、文字档案,确保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的发放。
一系列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全区机动车污染物防治打下坚实基础。在强化本部门工作职责的同时,自治区机动车污染物防治监控中心积极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作宣传力度。编制《机动车污染防治宣传册》,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危害的认识。
【亮点五】
新标准呼唤新风尚
更加强调“共同责任”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环境质量改善本身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监督,企业的责任是按照要求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公众则是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个人都应当为其作出贡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体现,对今后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具有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要倡导绿色交通,我国是自行车大国,要保护自行车的路权。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淘汰黄标车,这对空气质量改善是很有益的,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则要积极履行环境责任,加大环境投入。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甚至低端产能,加强污染物末端治理,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进行源头控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推动产品优化升级,实现绿色转型。
而对于公众来说,除了积极参与环境监督之外,还应该尽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养成绿色消费习惯,优先考虑公共交通,保证机动车清洁与高效。 “市民很难想到自己每天开车就是污染最大的‘贡献者’。”一位环保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认为,改善空气质量,必须调动大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承担责任。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和臭氧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也顺应了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从PM10到 PM2.5,对环境管理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对社会发展来讲是一个显著的进步。由于环境标准对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发展布局等具有引导、倒逼作用,新标准将会给环境管理目标、污染防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好的空气质量是治理出来的,而不是监测出来的!”新标准引发了广泛关注,寄托了太多期待。目标已经基本明确,思路已经逐渐清晰,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已经给出,当前需要做的,不仅是积极谋划长远治理措施、回应公众期待,更需要唤醒每一个人,从我做起,厉行节约、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新时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天更蓝,让蓝天更多。(文/杨爱群)
一问: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下简称新标准)规定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环保部提出新标准要分期实施: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3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6年1月1日,全国实施新标准。
二问:新标准与老标准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新标准与老标准相比,变化主要是:首先,新标准调整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分级。老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为特定工业区。 新标准将三类功能区并入二类区,并同时执行二级标准。也就是说,新标准只分为两类功能分区和标准分级。第二,新标准中污染物基本项目由3项增至6项。在老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这3项的基础上,增加一氧化碳、PM2.5、臭氧等3项。第三,新标准新增和加严了部分污染物浓度限值。新标准中,二氧化氮、PM10等污染物的标准限值更加严格(PM10年均浓度限值由100g/m3调整为70g/m3;二氧化氮日均浓度限值120g/m3调整为80g /m3,年均浓度限值由80g/m3调整为40g/m3)。
同时,新增了臭氧8小时、PM2.5等浓度限值。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的主要变化是将污染物基本项目由3项增加至6项,即在原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氧化碳、PM2.5和臭氧3项。同时,新标准新增和加严了部分污染物浓度限值。
三问:为什么新标准中考核不同污染物平均浓度的时间间隔不一样?新标准中规定了评价不同污染物平均浓度的时间间隔有年平均浓度限值、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8小时平均浓度和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这主要是与不同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有关。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污染有短期急性健康效应,故规定了1小时、8小时和24小时限值。颗粒物PM2.5和PM10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要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因此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针对长期暴露的健康效应制订了年平均浓度限值,而无1小时限值规定。世界各国也是这样规定的。
四问:如何将看到的污染物情况与新标准对应?空气污染是否超标,应以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发布的污染物及其时间区间和浓度值,与新标准中的对应污染物及其相应的时间区间和浓度限值比较。如果监测数据比标准规定高,就表示超标了。由于新标准规定的项目多、数据多,非专业人员难懂难记,所以新标准还规定了专门用于向公众发布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空气质量指数(AQI),公众可以通过AQI来判断空气质量等级。
五问:什么是AQI,什么是首要污染物?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是用来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是一个无量纲数值。把新标准中6项污染物实测浓度值按规定方法与新标准相应限值进行比较,就得出了各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简称IAQI),在6项污染物中IAQI数值最大的即为AQI。当AQI值大于50时,6个IAQI中数值最大的污染物就是首要污染物。
六问:如何读懂AQI?AQI将空气质量分为六级,用不同颜色表示,AQI数值越大、级别越高、表征的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公众借助AQI数值的大小或表征颜色,就可以了解空气质量,还可根据空气质量并参考新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级别对健康的影响或防护建议安排自己的生活出行等。
七问:AQI与以前的API有什么主要区别?一是参与评价的污染物种类不同。API评价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而AQI评价对象包括6项污染物,除原来的3项外,还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3 项,监测和控制的污染物种类更多。二是称谓不同了。老标准中的API称作“空气污染指数”,新标准中的AQI称作“空气质量指数”。三是表征空气质量状况的级别增加了。新标准的AQI将空气质量分为6个级别,而老标准的API只有5个级别。四是评价时间段不一样。AQI可衡量小时空气质量和日空气质量,而 API只做每天12时至次时12时的空气质量评价。五是评价结果不同。如一天的二氧化氮(NO2)浓度如果是100微克/立方米,用AQI评价为3级,为超标;但用API评价是2级、达标的。这主要是因为AQI依据新标准计算,而API依据老标准计算,新标准更严。
问空气质量新标准
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缩小公众感观与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的差异,推动环境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思路从一次污染物控制向以二次污染物为主的复合污染控制转变,从局地控制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
污染物
项目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臭氧
可吸入
颗粒物
细颗粒物
平均
时间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日最大8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浓度
限值
60
150
500
40
80
200
4.0
10.0
160
200
70
150
35
75
单位
g/m3
微克/立方米
mg/m3
毫克/立方米
g/m3
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指数分级
空气质量新标准中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空气质量级别的健康指引
AQI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
300
AQI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AQI类别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表示颜色
绿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紫色
褐红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基本无空气污染
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