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的雾霾天让不少北京市民记忆犹新,也使大气污染防治再次成为公众焦点话题。在人们印象中,只要治理好本地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问题,大气污染就能迎刃而解。实际上,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区域性特征,单靠某一省市进行污染防治已无法达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因此,京津冀地区合力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推进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
2013年中国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人们普遍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限值等指标。遗憾的是,北京地区除二氧化硫浓度达标外,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均超过国家标准。对此,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表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四条思路是:压煤、控车、调整工业结构、治理扬尘。
庄志东介绍:“一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深化燃煤污染防治。这个工作的目标是比较明确的:2012年北京市燃煤总量2300多万吨,我们目标是 2015年将总量压到1500万吨。二是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深化机动车治理。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四是治理扬尘,现在提出来城市要精细化管理。”
然而,中国发展到今天,按行政区控制大气污染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指出,外来污染输送占到了北京污染源的1/5 强。其中,四面环绕北京的河北省成为众矢之的。2012年河北省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根据空气质量系统数据显示,从2013年1月1 日至5月29日的149天中,河北省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占总天数的一半以上。
作为钢铁和燃煤大省,河北要改善大气污染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记者近日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河北调研时发现,当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介绍说,河北省下一步要把削减污染物和环境改善指标相挂钩。
殷广平介绍:“现在河北省已经意识到产业结构太重了,所以说要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应该和环境、生态相协调。我们下一步将通过淘汰落后,大大地压缩钢铁产能。现有的钢铁产业要进行升级,从做粗钢、线材向做特种钢、板材(转型)。我们下一步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导向,就是我们之后削减了多少污染物最终是和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挂钩。这样的话就是倒逼调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