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2日开始,大龙潭库区鸭松溪段局部水藻富集。经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出现的褐色条状物为水藻中的甲藻,甲藻为无毒水藻,而且所产生的范围距离库区饮用水源取水口2000多米,对水质影响不大,市民可放心。
大龙潭库区鸭松溪段出现局部水藻富集现象。
水藻初步形成
近期,由于干旱少雨、气温炎热,加上清江流域水量减少、库区水位下降、流动性较差,在恩施市大龙潭库区屯堡乡境内,一些甲藻形成一条条褐色的直线,在库区水域里,显得泾渭分明。
恩施市环境监察大队和市环境监测站每天都在附近巡视、采样监测并查看水质变化情况。据市环境监察中队负责人介绍,从8月2日开始,大龙潭库区水面开始形成一些水藻,距离饮用水源取水口2000米左右。尽管藻水分离站24小时满负荷运行,也无法彻底处理这些水藻。
恩施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龙渊介绍,饮用水源取水口以上1000米内为一级保护区,再以上2000米为二级保护区。目前出现的水藻在二级保护区有少量富集,目前,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藻对水质影响不大,所测的水质监测指标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
甲藻影响有限
据介绍,甲藻又称“双鞭甲藻”,常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有的使局部水域呈现红色、黄色或棕色。在水体富营养化、光照和水温适宜时,甲藻能够大量繁殖,有“海洋牧草”之称。
据恩施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孙骥介绍,持续干旱高温天气、水流静态和水域富营养化是甲藻产生的主要条件。恩施市最近一段时间的长期干旱高温天气、大龙潭库区内水位下降、流动性较差导致了水藻富集现象的发生。
干旱高温暗藏隐患
恩施市政府迅速采取了各种措施处理水藻:水藻分离站24小时运行、打捞船打捞库区漂浮物和水藻、市环境监测站加强监测。
孙骥分析说,甲藻盛行主要是由于大龙潭电站蓄水后水流静态,库区及上游养殖污染、水土流失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加上天气炎热为甲藻提供了生长环境。一旦下雨,生长环境不复存在,水藻富集现象就可解决。
下雨后,水藻富集所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水藻就会自动死亡。如果,长期不下雨,水藻从富集现象上升为富营养化,会对水质造成影响,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此种现象蔓延,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