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之源。
多少年来,黄土旱塬干旱少雨,溪流渐失。祖辈靠天吃饭的劳动群众,或是用干瘪的双手托举着坛盆祈求雨露;或是手牵驴骡,肩挑水桶,从遥远的沟壑找寻滴滴渗水。
挖水窖,引水渠,建塘坝,修水厂。回望陇原儿女艰辛的饮水史,是一部淌着汗、流着泪、找水吃的辛酸史,是一部人类顺应自然规律、适应雨水时空布局的学习史。
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6年将其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之首。一个个润泽陇原的生命工程,使自来水这个曾经只是城里人的“专利”,悄悄地流进了一座座农家院落。目前,全省一半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让更多的乡亲们,看到了告别吃苦咸水的希望。从吃窖水到自来水,农民离安全饮水的日子越来越近。
集雨窖,存储了绿色和希望
曾几何时,甘肃省许多农村,村旁的涝坝就是生活唯一的吃水源泉。每逢干旱雨水偏少的年份,涝坝水也干涸了,人们不得不靠人背驴驮,到数公里外找水吃。
饱尝焦渴之苦的劳动群众,挖凿出一个个滚圆的地窖,用硬化的庭院,或是平整的屋顶,将雨季的雨水,收集到地窖里封存起来,供人畜日常饮用。小小的水窖,巧妙地利用了上天的恩泽,缓解了干旱山区群众的吃水困难。
在静宁县三合乡光华村,年过六旬的老人安学伟,年少时最难忘的记忆,就是跟着大人到山沟里挑水吃,成年后就变成了自己挑水,这一挑就是三十多年。等到1998年前后,在国家的扶持下,光华村家家户户修起了集雨水窖,安学伟整天跑到山沟里挑水的日子才渐渐少了。“小水窖可解决大难题了,前些年娶媳妇就看家里有几眼窖。窖多水满,意味着姑娘嫁过来少受些挑水的罪,还能多养些家畜发家致富哩。”安学伟老人笑呵呵地说。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省大范围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示范推广工作,有效缓解了山丘区的缺水矛盾。20多年来,全省建成的300多万眼小水窖,稳定地解决了26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一些地方依靠集雨节灌发展保粮田550万亩。
不断改良的集雨水窖技术,破解了甘肃省干旱山区大部分群众的饮水困难。这一实用技术,甚至在非洲、中亚等缺水地区,被人们奉如法宝,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了吃水问题。
建水厂,乡里人喝上了自来水
小水窖解决了千百万人畜饮水的大问题。但集雨水窖终究只是一种低层次解决人饮困难的措施,水量有限,水质也较差,特别是遇上特旱年份,焦渴的人们依然杯水难求。
在会宁县八里乡陈去村,虽然大部分农户家里都有两眼水窖,但窖水只能够维持村民们去冬来春的生活用水,每到四五月份天还不下雨时,全村老少爷们都得为吃水发愁。
如何从根本上稳定安全地解决农村人饮安全问题?近年来,甘肃省抓住国家实施饮水安全项目的机遇,打破地域界限远距离、跨区域引水,建设大型集中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开始向集中式、高标准、大规模的水厂供水转变。
泾川县的党原乡地处陇东旱塬上,曾几何时村民们眼瞅着塬脚下的泾河水哗哗哗地流走了,却只能跑一里远的地方,从几丈深的老井里提水吃。后来塬面地下水位下降,好多老井都干涸了。去年4月,国家投资建起了水厂,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今年28岁的城刘村村民许元玉高兴地说:“过去的老井水泥沙多,还很硬,喝开水肚子胀。眼瞅着缸里水浅了,就得琢磨着哪天该去拉水了。现在一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流出来,这水还软,洗脸都舒服得很。”
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累计投入资金30.15亿元,解决了616万农村人口、30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25.8%提高到51%。
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李甲林告诉记者,从2005年以来,甘肃省已先后建成2277处集中供水工程,其中日供水量千吨以上、供水人口万人以上的规模化水厂达到172处,覆盖人口达420多万人,占已解决人口的68%。
抓机遇,创造农村饮水新时代
历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饮困难问题。过去五年,也是甘肃省农村人饮工程建设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尽管如此,目前甘肃省仍然有许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因为吃水难,不少农户家都得有专门找水的劳力,一年四季奔波在找水的路上,为全家人寻找“活命水”。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存在着饮水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安全保障措施薄弱等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拉开了甘肃省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大幕。据了解,今后五年,甘肃省将建设集中供水工程3962处,分散式供水工程5.87万处,解决8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目前的51%提高到88%。
自来水来到了农家院。水质咋样呢?
甘肃省为这些集中供水工程配备了水质净化、消毒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水质、供水量、供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在泾川县北部水厂,专门的消毒室里,摆放着一台醒目的蓝色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它联结的还有盐酸箱、氯酸钠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主要用于杀菌,譬如大肠杆菌等。为了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县疾控中心还经常来检验水质。
借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甘肃省决定,在2012年前,每个县至少建立一个水质监测中心,做到水质监测全覆盖,切实保障供水安全。
从没水吃到找水吃,从解决人饮困难到安全饮水,从“水窖时代”过渡到“水厂时代”,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有望告别水的桎梏,信心百倍地迈出建设新农村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