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广泛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集思广益,民主参与,科学论证,实现了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集成。据统计,先后有24个经济、社会、环境、农业、水利等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余人次知名专家、110多人次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召开100多次研讨会,研究讨论50余种比选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决策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更体现在实践探索上。东线江苏段工程依托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就是实施跨流域调水的成功尝试。
它于20世纪50年代开工建设,经过几十年建设和运行实践,规划论证初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长江口海潮入侵问题、苏北土地盐碱化问题等,均得到圆满解决。东线穿黄工程早在1973年就开始组织进行方案研究,1986年正式开挖,并在探洞施工中进行了多项科学试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在坝型设计、移民安置等方面留出了空间。这些成功的实践和探索,为南水北调工程全线开工建设积累了经验。
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北送,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北送,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到天津;另一路通过胶东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6.50km。
中线工程从长江一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终达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431.945公里,全线自流。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分三期实施。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先期实施的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规模为184亿立方米,调水线路总长近3000公里。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同时在江苏、山东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世界上涉及流域最广、惠及人口最多、建设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式拉开建设大幕,标志着中华民族期待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付诸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宏大,涉及面广,建设时间长,涵盖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具有工程多样性、投资多元性、管理开放性、效益综合性的超大型项目集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全面加快建设。
截至到今年7月底,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全线开工,累计下达投资1602.3亿元,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1.2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2149.3亿元的51%。部分完建项目和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已发挥综合效益,惠及沿线省市和人民群众。石家庄至北京段工程自2008年9月开始已两次完成调水入京任务,累计调水量达8.85亿立方米,高峰时段供水量占到北京城区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5%左右。2011年7月21日,京石段第三次调水工作启动,计划调水1.2亿立方米,将为首都北京的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除工程建设外,征地移民、治污环保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南水北调工程把改善民生作为干线征地和库区移民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通过和谐征迁改善沿线群众和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国内率先把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补偿标准由被征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对原住房补偿不足修建24平方米的建房困难户,按照每人24平方米标准进行建房补助。对贫困村组安排生产安置增补费。将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被征迁群众生产生活安置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多渠道安排资金,协调地方在供水、供电、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使广大移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丹江口库区移民已累计搬迁24万余人,占库区移民总数的69%,初步实现“平安、文明、和谐”的搬迁目标。
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南水北调始终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坚持工程建设与治污环保相结合,着力打造清水走廊、绿色走廊。曾经是污染严重的东线沿线,使社会各界看到了治污工作的曙光。
东线沿线省市通过提高已达标企业的排污标准,加强京杭运河船舶改型和沿河垃圾、污水收集站建设,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和湿地建设,建立水质风险预警系统等措施,使东线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有30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率为83%,其中,江苏省1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苏鲁两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中线水源区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治理、库周垃圾清理、生态农业示范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国家地表II类水质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期间,不仅考虑了工程对调水区、受水区的影响,也考虑了工程输水沿线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对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引水北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系,将构成“四横三纵”的水网格局,从而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在节水、挖潜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给北方地区新开辟了一条黄河,供水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直接惠及人口达5亿以上,润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为44座大中城市解决缺水之忧和择水之苦。
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可望彻底改变华北地区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状况,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为黄河下游地区补充水量,为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创造了条件。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与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可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除70余万人的洪水威胁。
南水北调工程能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华北地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区内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还有铁矿、有色金属、石膏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有利于华北地区发挥潜在优势。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逐步消除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通过填补城市供水缺口,可以减少“挤占”甚至返还部分农业、农村、农民用水,对城市、农村用水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这些地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南水北调工程是洪水资源化的示范工程,也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在沿线各地建设调蓄水库和利用自然湖泊,可较大地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尤其是通过适时调引长江流域的洪水,入注沿线调蓄水库,不仅可以减轻水源区防洪压力,而且为北方地区农业灌溉、回补地下水等提供水资源保证,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工程实施后,每年可间接增加生态和农业用水60亿立方米,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提高北方粮食产区生产能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供需平衡。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数据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将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仅东线、中线一期工程,每年可增加约18万个就业机会。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随着广大受水区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企业生产结构和规模也会随之变化,一些新兴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扩大就业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期间,不仅考虑了工程对调水区、受水区的影响,也考虑了工程输水沿线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编制了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将东线治污和中线水源地保护纳入总体可研报告统筹安排,有关投资纳入工程总投资,为治污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确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既为水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缓解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江苏、山东两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严格排污标准、改进生产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化水污染防治,促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生态补偿和治污防污措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受水区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保证生态环境用水,促使受水区群众提高水意识,自觉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习惯。工程通水后,还可遏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地面沉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显著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提高企业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应急方面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各相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量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污废水厂(站)日常管理,提高其运行质量,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