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治地下水污染出重拳
10月28日,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三部门联合对外通报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
我国第一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规划正式发布,标志着地下水这一战略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正式、高层次地纳入国家层面的决策。
10月31日,科技日报援引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的话说,“地下水污染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一旦受到污染,其治理与修复成本极其昂贵,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难以逆转。此外,地下水修复技术极其复杂,我国应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治理技术及管理经验,科学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指南,逐步建立先进实用技术目录,培育相关产业等。”
11月2日,经济日报在题为《构筑地下水安全防控保障体系重点是保护“双源”》一文中则指出,《规划》紧紧扭住“双源”(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以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严防各类污染源为重点,通过严格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执法、制定实施超标水源污染防治方案、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等措施,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根据规划,未来我国将安排6类项目、总投资共计346.6亿元用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修复市场将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文章还说,地下水修复技术极其复杂,我国地下水修复处理技术能力相当薄弱。但随着国家对地下水污染防治问题的重视,地下水处理的相关产业将成为环保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资源税调整受关注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从1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实施细则,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将从现行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对这一举措,新华网说,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就酝酿出台环境税费改革,但由于具体推行需要考虑内外部经济环境、企业承受能力和各部门相协调等多种因素,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此次意见将环境税税费改革正式提上日程,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专家还指出,“环境税主要来源于此前的排污费,只是形式的变化,因此企业税感短期不会有明显变化。但长期来看,不排除扩大至向其他污染物征税。”
10月25日,“资源税调整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文章分析说,从量定额计征致企业环境补偿成本较低,改为从价计征,有利于资源地的利益补偿;国内资源税的调整不会影响原油价格水平,影响的只是原油开采企业的利润水平;这次改革仅涉及原油、天然气,不会对煤炭等资源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业内认为此次修订暂行条例不过是“法律上的一次确认”。财税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焦煤、稀土矿两种重要稀缺资源的税额标准是为遏制其过度开发。此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资源税改革,标志着中国资源税改革迈出了核心的一步,更能发挥税收的级差调节作用,抑制资源浪费。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也在其微博中称,资源税改革的关键是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只要目的明确,设计相对合理,许多问题和可能的缺陷可以在推出后的实践中解决并完善。
“资源税调整:中央对地方的利益让渡”一文指出,在原有的资源税条例中,资源大省仅拿到微薄的“小头”,资源开发未能给地方带来显著增加收入,反而因为被开采,而给当地生态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修复。这对资源大省来说,有欠公平。本次资源税调整是中央对地方的利益让渡,资源税调整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将有数百亿的新增额。
3德班气候大会前景“黯淡”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于本月在南非德班召开,由于此次会议是各国新减排目标承诺的关键一役,引起各国极大关注。10月24日中新网报道说,有分析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仍是互不退让,可能会导致德班会议矛盾丛生,各国达成一致并非易事。特别是欧美各国在会议前,表态谨慎。
德班气候大会舆论关注已大不如前,大会务虚似乎已成多方共识。而从日欧方面传出的负面消息则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这届气候大会的期待,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行动前景堪忧。一方面日本暗示将修改减排计划,福岛核电危机彻底打乱了日本的减排规划,新上任的首相野田佳彦则表示,将通过放弃新建反应堆逐步脱核,将减排寄托于核电的希望愈发渺茫。另一方面,曾经的减排旗手欧盟立场也有所动摇。欧盟在《2050年能源路线图》草案中提出,如果其他国家不能做到“齐头并进”,欧盟必须重新思考是否还要继续单独行动,这是欧盟首次正式在“是否减排”的问题上发出质疑。
该报还说,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年~2012年)即将于明年底到期,之后的减排尚无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哥本哈根和坎昆会议均未能就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行动取得共识,因此德班气候大会意义深远。但美国气候谈判代表约翰森·博兴格认为,在德班达成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的条件并不成熟。
南非总统祖马1日表示,南非将尽最大努力促使绿色气候基金在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启动。祖马强调,多边主义、环境的完整性、公平原则和对国际承诺的忠实履行将成为谈判的基本原则。南非希望谈判结果能够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应当享有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