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已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南水”将于10月底开始“北调”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南水北调工程的的东线和中线,其水源地、流经地和目的地,均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中国水污染比较严重或未来存在污染可能性的地方。因此,这项工程从开工之日,无论是东线还是中线,水污染就是一个为公众所高度关注的话题。
在东线。2002年工程开工时,据媒体报道,沿线江苏、山东两省大多数工业和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输水干线和支流水质大多为五类或劣五类;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仅1个断面水质达标;南四湖、东平湖污染严重,主要指标超标10~180倍。
中线同样如此。2013年6月18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流向丹江口”为题,报道十堰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直排污水;6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丹江口:正被污染的水源地”为题,再次进行了报道。
可以想象,这样的水环境不整治或整治不成功,这项工程毫无意义,受水地绝对不会接受送来的是一片污水。
让人稍可放心的是,经过10多年整治,东线36个控制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200多种;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等再现南四湖,南四湖支流白马河也发现对水质极为敏感的桃花水母;而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10月14日在回应媒体关于中线水源地存在污染问题时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是比较好的,也发现一些支流存在水污染问题,但不影响大局。
这些治污成绩的背后,是水源地和流经地各方的巨大努力。比如江苏省2006年以来,累计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山东省对于环境容量饱和的区域,禁止新增排污总量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造纸、化工、酿造等重污染行业项目。2006年至今,涉及中线库区的豫鄂陕三地,累计关停企业1000多家,有的甚至是发展不错的地方支柱企业。
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东线山东调水沿线已建成人工湿地面积17.9万亩,修复自然湿地面积20.1万亩。中线库区涉及豫鄂陕43个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
中国今天的水污染,使得上下游之间、跨行政区域之间,在排污及治污问题上,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大,跨区水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它已经成为困扰流域内省 (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等各级政府的难题 。
而南水北调以人工方式,复制了一个上下游、跨行政区域的流域关系,通过这种人工复制的流域关系,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水污染防治的深层内涵。
在这个人工流域关系内,同样存在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与协同。为了保障“一泓清水北上”,水源地和流经地付出了巨大牺牲,理应得到补偿。2008年,国家将中线水源地43个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转移支付范围内,目前为止,累计完成转移支付近200亿元,其中,2013年达40余亿元,平均每个县1亿元,不如此,水源地很可能出现保护水源动力不足问题。这样活生生的经验,同样适用于自然河流,流域跨区生态补偿制度因此应尽快建立。
通过向某一区域定向调水,实际上是在宣示一种水权关系。在南水北调沿线,已经形成了一个水权市场,这个市场由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沿线地方政府参与,企业具体运作。没有明确产权界限的东西往往得不到爱惜和保护,自然河流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何使公众接受自然流域中水的产权观念,进而产生保护意识,南水北调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不得不说,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能够取得初步成功,采取了很多临时措施和霹雳手段,保障了开局。但一切工作刚刚开始,如何保证已有的治污成绩能够持续下去,后续的财力保障,制度建设和执行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