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部授权环保领域唯一培训鉴定站 全国新职业技能人才(环保)培训基地

“黄河蓄水池”面临威胁“中国碳库”后劲不足

时间:2011-09-04信息来源: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盛夏时节,本该水草丰茂。

国家也作了努力,生态补偿方面。但目前的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专家认为,国家从2010年起全面建立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但目前实施的奖励补助水平较低。建议国家在此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通过经济补偿减少牧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和索取,这才是治本之道。

若尔盖湿地核心区花湖、红原日干乔等已经保护起来的草原湿地,记者一行来到若尔盖高原。记者看到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美丽的一面。

但这些治理示范点带给记者的欣喜仍然难掩整个若尔盖草地退化、湿地沙化带来的沉重。

严重退化干涸的草场,斑斑驳驳的沙丘。提示着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保护治理的进度至今还赶不上生态恶化的速度。

实践证明,四川省若尔盖县环保局局长徐勇说。越早治理成本越低、效果越好。现在已没有时间蹉跎。

现状如何?

九寨沟可能不复存在季节性断流威胁黄河。

若尔盖每年为黄河补充30%左右的水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固体高原水库”和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若尔盖是长江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和嘉陵江上游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同时。对长江、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若尔盖还是国特有的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碳库”中国西部高原之肾”

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广泛关注。地理区位和生态地位如此重要。

国家和地方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情况不容乐观。拯救若尔盖。

作为全国六大草原之一,来自若尔盖县环保局的最新资料显示。若尔盖大草原草场退化明显,鼠虫害加剧。

草原生产力较上世纪70年代下降50%,若尔盖县境内430万亩天然草原退化。毒杂草比例上升30%,植被覆盖度下降20%。

若尔盖县境内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万亩,伴随着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害鼠拱土成丘,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快,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仅若尔盖县境内沼泽湖泊面积萎缩就达42%。湿地严重萎缩。与上世纪70年代比。

若尔盖县境内有各类沙化土地图斑970个,沙化加剧蔓延。2009年最新一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显示。面积高达73727公顷。与2004年相比,沙化状况每年以10.88%的速度递增。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已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4.2%。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媒体很早就呼吁拯救若尔盖。针对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化的趋势。

一份由9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出的建议送达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放指出,2006年。若尔盖湿地沙化问题将对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影响。

若尔盖沙化问题如不治理,更有专家预言。20年后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威胁成都,黄河将面临季节性断流,长江水系也会受到巨大影响,距离若尔盖仅92公里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而成为一条黄沙沟。

恶化何因?

人为因素影响更加明显 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徐勇说。若尔盖的今天。

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降水量和气温变化,近几十年来。对若尔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从5年平均值的总体水平来看,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

温度的变化更加显著。平均温度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0.44度逐步上升到70年代的0.68度、80年代的0.9度、本世纪初的1.8度,与降水相比。增幅翻了几番。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直接导致了湖泊萎缩、湿地干涸。

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加深重。徐勇认为。较之于自然因素。

上世纪50年代末,据统计。若尔盖县共有草食牲畜33.7万头,2010年则发展到118万头。换算成羊单位,每亩载畜量32.5个羊单位,而同期全国草场平均载畜量才5.3个羊单位。

实际载畜量319.03万个羊单位,全县理论载畜量186.5万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71%。牧区群众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畜多为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徐勇说,超载过牧”成为草地裸露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若尔盖生态恶化,据了解。还有一个历史性的人为破坏。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导致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或干沼泽,湿地面积减少60%。

但是人祸’大于‘天灾’有关专家分析。若尔盖生态环境问题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关键在人。专家认为,拯救若尔盖。拯救的关键是治人治穷,只有将群众生活的改善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才能使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并非人与自然的赛跑,而是人与人的赛跑。

部分在蓉全国人大代表曾联名建议,为此。加快若尔盖核心区生态移民,彻底减轻湿地压力;促进保护区就地就业,安排部分牧民由“牧”转“工”填沟护水,治理沙化。

如何治理?

高度重视综合施策 开展沙化治理示范。

从国家到地方,为解决若尔盖生态问题。已进行了多年努力。

国家将若尔盖地区的治沙工作纳入“十五”重大攻关课题,基于若尔盖的重要性。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沙化治理示范。

与牧户签订保护区内3~6月禁牧协议,当地与保护区内牧民及周边社区签订资源保护协议书。禁止采沙挖药取草皮、破坏鸟巢拾鸟蛋,生态重点区域禁止放牧、控制放牧强度,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和泥炭地资源,初步形成群防群治的生态资源保护格局。

若尔盖县提出“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还湿”湿地恢复工作思路,湿地保护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加大投入,采取扎栏填沟、围栏封育、沙化治理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环保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防沙治沙方面。若尔盖县先后实施了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若尔盖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省级防沙治沙试点项目等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采取封沙育草、填沟堵渠、退牧还草等综合治理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漠化进程。

若尔盖县总结和探索出了一套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治沙模式和方法,通过试验示范。选择出一批适生的治沙乡土树种、草种,为大规模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若尔盖的沙漠化土地完全能够治理、能够治好,实践证明。越早治理效果越好。

多年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但另湿地却在继续萎缩、沙化形势仍然严峻,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

出路何在

当务之急是资金投入 治本之道是生态补偿。

而解决人的问题相当复杂,拯救若尔盖的关键在人。一个系统工程。四川省环科院有关专家分析。

涉及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存生活出路的安排、替代产业的发展,如超载过牧问题。没有资金支持、没有项目支撑几乎寸步难行。

为了保护和治理若尔盖生态环境,多年来。当地牺牲了很多发展机遇;大量牧民被迫改变了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寻出路。

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若尔盖县又属于老、少、边、穷、病于一体的特殊连片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除了向国家和省争取资金和项目,地方几乎无能为力。

资金和项目相当有限,事实上。和保护治理的现实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徐勇说,尽管近年来国家给予了若尔盖藏区极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项目支撑不够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赶不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采取国家补偿、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徐勇呼吁。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综合治理机制和《若尔盖大湿地优先保护与建设机制》完善稳定增长的治理保障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四川省环科院专家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鉴于若尔盖生态地位特殊重要,当地为确保生态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牺牲了发展机遇,应通过机制给予生态补偿,以更好地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帮助牧民发展替代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并激发和提高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近期培训

2024年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评审从 24/02/25

线上

为提高企业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应急方面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我要报名

水环境领域设施运维、在线监测技 23/12/24

线上

各相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量

我要报名

2022年“污、废水厂(站)运维人 22/11/05

南京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污废水厂(站)日常管理,提高其运行质量,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减

我要报名

版权说明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