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成本高、难以入市政管网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也是制约我国海外淡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海水淡化专家高从堦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近80%的装机规模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建造而成,关键设备如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等主要依赖进口。
而据中国脱盐协会介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采用热法和膜法两种方式,其中,“热法的材料有50%来自进口,而膜法(主要是反渗透膜)则有90%是进口的,国内能够完全满足的仅是玻璃钢压力容器方面。”
不过,这种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改变。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家近期将出台的扶持政策中,将提出“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关键材料(膜、特种合金)和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加快海水利用装备产品自主制造的步伐”,目的皆在于提高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
而在关键设备和材料中,反渗透膜的国产化率将会大大提高。据中国膜工业协会预测,世界海水淡化工程合同金额10年内将达800亿美元,国际上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的比率已远超过热法。而在国内,目前反渗透法占据海水淡化市场份额的67%,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膜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分离膜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新增RO海水淡化能力100万-150万立方米/日,使我国成为国际上膜法海水淡化大国。重点支持膜材料和辅料的国产化;海水淡化用高压RO膜实现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至25%-30%。
郭有智则更为乐观,他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膜法材料能达到50%的国产。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尽管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尚小,但在A股市场,已有不少公司在该领域进行积极布局。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的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的优点迅速占领市场,逐步取代蒸馏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据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在反渗透法的投资构成中,设备投资占45%,主要包括高压泵、耐腐蚀钢管和仪表等。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腐蚀性物质,因此对处理海水用的钢管应具备较强的耐腐蚀性。久立特材(002318)和海亮股份(002203)具备生产这种钢管的能力。南方泵业(300145)则可以生产海水淡化高压泵。据了解,公司研发的日产500吨的海水淡化用泵已经在舟山应用,目前正在研发万吨级的海水淡化用泵。
在反渗透法中,膜组件的投资占比为15%,是海水处理最核心的设备。南方汇通(000920)控股42%的子公司北京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备反渗透膜生产技术。研究报告显示,该公司拥有300万平方米渗透膜产能,占国内10%的市场份额,其产品可应用于海水淡化等水处理领域。碧水源(300070)也于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与世界领先的膜产品供应商日本三菱东丽设立合资公司,进军海水淡化领域。
此外,双良节能(600481)2010年与国华电力联合设计研发的“日产2.5万吨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中试装置”试验成功,目前已具备日产淡水2.5万吨和1.25万吨海水淡化装置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