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众多对手的争夺中,兰州新区抢先拿下第五块“国家级新区”的金字招牌。今天,兰州新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其宏大愿景揭开。一个偏处西北,在成立时间与基础建设上均不具优势的新区为何能率先突围?专家认为,这是国家进一步扩大西部开发,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搭建向西开放平台的重大决策。而对兰州来说,它已被压抑太久,新区获批,让它更有底气摆脱经济和地理上的双重束缚。
8月20日,兰州新区被批复为国家级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新区获批,也让兰州这座没落已久的老工业基地迎来复兴良机。在中国经济重心东移的背景之下,兰州压抑太久。多年来,它左冲右突,试图摆脱经济、地理环境的困境。
不同于其他新区依托城市向外围扩张,兰州新区选址兰州北部的秦王川盆地,距离兰州市区尚有38.5公里。当地的口号是“跳出老城,再造兰州”,806平方公里的平坦土地,使得秦王川成为建造兰州新区的首选。在干旱而贫瘠的秦王川盆地,新的造城计划正逐步实施。
今天,国新办、甘肃省在北京举行甘肃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暨兰州新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宏大愿景揭开面纱。
新省委书记进城“三晕”
2011年12月的一天,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飞抵兰州履新。他曾在贵州、四川、福建、安徽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来兰州。
正值冬季,兰州空气状况频频告急,有几天甚至达到重度污染,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一下飞机,从机场前往兰州市区途中,两边山头黄土延绵,新省委书记皱眉了;进城途中,交通拥堵,车队堵了一个多小时;住进城后,被污染的空气让他有点不适应。此前,他对兰州的印象停留在电视广告中:黄河之水穿城而过,两边依山而建——魅力兰州。
王三运的进城经历,被坊间解读为新省委书记的“三晕”。履新没几天,他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作出批示,并要求治理交通拥堵。
“大气污染、交通拥堵,都是兰州发展之困的表象。”兰州市政策咨询专家、兰州大学教授倪国良作为兰州新区决策的建言、参与者,对此深有感触。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兰州布局建设了大批项目,如兰化、兰炼、兰石等,奠定了兰州工业基础,也带来了污染。
兰州的污染,也与其地理位置相关。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河谷地带,加之干旱少雨,大气层结构稳定,城区上空形成厚厚的逆温层,污染物在低空聚集难以扩散。
当地流传一个笑话:多年前,某国卫星探测不到兰州,惊呼“兰州消失了”,还以为兰州有什么秘密,其实是大气污染所致。
制约兰州发展的另一因素,是城市空间。
倪国良说,外地人来兰州,眼见高楼林立,还为兰州经济发达吃惊,事实上,这是因为兰州城市容量有限,不得不建高楼。
兰州所处的河谷盆地,东西长,南北窄,最宽处不足5公里,最窄处仅约1公里。目前,兰州主城区面积仅为20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惊人,为全国紧凑程度最高的城区,中心地带房价已突破1万元/平米。
三十年“左冲右突”未果
土地稀缺,直接影响招商引资和项目布局,兰州被捆住手脚。
“多年来,兰州为寻求发展空间,左冲右突,在这座受制于地形地貌的城市留下大量痕迹。”倪国良说。
他介绍,早在30年前,兰州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植树造林,“当时只有皋兰县的一个山头活了一棵树,就是那么绝”,后来,全甘肃动员播撒树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绿化之难,根源在于缺水”,这些年,兰州着力绿化南北两山以改善小气候,目前已初见成效,但仍然改变不了重化工业污染的状况。
1990年代后期,兰州提出一个宏大计划——东扩,将东端榆中县的大青山削平,可以一箭双雕:一来可以开发3000亩供城市建设的商业用地,二来,环保人士认为,大青山是阻挠新鲜空气进入兰州的屏障,将其削平可以引进“东风”,缓解污染。
这个计划极具诱惑,一度被誉为现代版愚公移山。不过,一年之后,这个计划引发开发商与榆中县政府的一场跨世纪诉讼,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如今,被削去27米的大青山千疮百孔,癞痢头似地耸立着,这个半路而终的项目也沦为笑谈。
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新的任务,兰州开始重点解决发展空间的问题。
“十年间,兰州寻求发展空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兰州仍然图谋东部,重点发展榆中和平镇地区,打造一个榆中新区。”倪国良说,当时,打出的标语都是“全市人民向东看”。
但2007年起,甘肃省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榆中县被确定为试点县,这给兰州泼了一瓢冷水,“你干得再好,钱都进了省财政,这样,兰州市就没有积极性了。”
东扩受阻,兰州又谋划与邻居白银市构建兰白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经济共同体。
白银曾是兰州的一部分,后因行政区划几度调整,成为一个与兰州同级的地级市。对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长年排名省会城市倒数的兰州来说,白银的加入,能让其实现经济总量的跨越。
“把白银算进来,兰州的经济总量可从倒数第二上升到第19、20位,虽是中下游,已经不得了了。”倪国良说,当时两市成立了相关协调领导机构,还请来专家、官员进行论证。
不过,问题又来了:一是两者没有隶属关系,二是,白银属资源开发型城市,兰州属资源加工型城市,但一个是矿产,一个是石油化工,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城市间的融合难以深入。
沉寂千年,新区选址秦王川
“兰州新区的规划,完全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倪国良说,历经数届党政班子探索与挣扎的兰州,要拓展空间,必须找一块“自己说了算的地方”。
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的收官之年,然而,对甘肃来说,现实并不乐观,“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
当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国扶47条”。
意见明确兰州在甘肃的中心带动作用。“国扶47条”还提出,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扶47条”将兰州新区的建设提至国家战略层面,兰州迎来新契机。
但是,什么地方才能承载兰州的未来?沉寂千年的秦王川由此进入视线。
当地专家称,秦王川广阔而平坦的土地,是其在兰州新区多个选址中脱颖而出的最大优势。
另外,秦王川区位优势明显。该地属兰州永登县,位于兰州、白银两市接合部,距青海西宁198公里,距宁夏银川420公里,官方称,“秦王川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
选址秦王川作为兰州新区,也与“国扶47条”中提到的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不谋而合。
“实际上,兰州市委、政府在2010年7月已经作出决策,选址秦王川建设兰州新区,再造兰州。”兰州市委政研室主任甄作俊说,外界误读“再造兰州”等同于兰州新区建设,其实,这一战略还包括老城区开发与治理,重在“腾笼换鸟”。
2010年8月3日,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在兰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宣布,兰州新区选址在秦王川。
同年11月16日,甘肃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兰州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为什么是它抢入“国家队”
1990年代初,浦东新区成为首个国家级新区,发展速度与今日之辉煌令人羡慕。“国家级新区”这块金字招牌,一直是各地新区暗战的战略目标。
此次国家级新区争夺中,陕西西咸新区、湖北滨湖新区、河南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均是兰州新区的竞争对手。
相比对手,兰州新区设立时间最短、开发最晚、基础条件最差,但为何能抢先晋升“国家队”?
专家认为,兰州新区的获批,更多应从战略意义上寻找答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所所长、兰州新区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易翔认为,国家赋予各个新区的使命与其区位息息相关,如浦东新区,其主要使命是盘活长三角,带动沿海全面开放;滨海新区,其主要使命是带动京津冀,辐射环渤海;舟山新区的主要使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海洋综合开发试验。
据悉,在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中,对新区的定位也予以明确:“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倪国良称,从战略层面看,兰州新区对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平衡国家区域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试验区,兰州新区还肩负探索重化工业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意义;同时,还可构建“西(宁)兰(州)银(川)经济圈”形成辐射拉动。
在兰州新区的蓝图中,决策者力图把兰州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兰州可以扮演‘中转站’,或者‘二传手’的角色。”倪国良认为,在此战略目标下,兰州新区更为重要的功能是,搭建国家向西开放的平台,加快东部各种生产要素向西、中亚、西亚辐射,加快向西开放步伐。
新区建设,“钱坎”如何跨
新区建设已经起航,秦王川变成了大工地。
根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近期目标到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GDP达到500亿元,城市人口规模30万人;中期到2020年,GDP达到1000亿元,城市人口规模60万人;远期到2030年,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GDP达到2700亿元,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人。
有报道称,根据初步估算,新区建设所需的投资额将超过千亿。对此,甄作俊表示,建设分为静态和动态投资两部分,还不好估算。
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兰州乃至甘肃的财力有限。据报道,2012年兰州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目标是:地区性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400亿和170亿,支出突破200亿元。
“从国家层面,给予新区最主要的还是政策优惠与特许,兰州能否保证约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倾斜新区?”倪国良认为,基于全省的经济状况,甘肃也不可能有大的倾斜。
“资金是新区建设的瓶颈。”一位曾抽调至兰州新区管委会的有关部门人士称,一开始,省里拿出了100亿作为启动资金,新区建设资金还包括来自银行贷款和外来资金投入。据兰州新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国开行、工行、建行、兰州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新区建设,已到位资金23.8亿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用了常用的融资模式——BT模式:2011年10月,兰州新区管委会与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签订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协议,太平洋建设将承担兰州新区范围内未来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预计达200亿元人民币。
上述部门人士说,今年年末是一道“钱坎”,一是银行还贷,一是BT项目的回购,“新区建设还需要更多外部资金注入。”
据悉,为破解资金难题,甘肃省正在酝酿助力兰州新区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省财政、地税部门,将积极争取中央税收和资金支持,协调争取对兰州新区实施新的更大的税收支持政策。
为提高企业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应急方面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各相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量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污废水厂(站)日常管理,提高其运行质量,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