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多、路堵、空气质量差是汽车时代的附属产品。车多、路堵最为直观,而空气差则隐晦得多。说到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可能是工厂烟囱里翻腾而出的滚滚浓烟。不过现在,这个观念是时候该更新了。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杜长春介绍说,随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目前,造成我市空气的污染类型,正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混合型或机动车污染型转化。
汽车尾气为何毒
杜长春告诉记者,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并且其主要污染带又集中在距地面0.3—1.5米,即人群主要呼吸区域。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是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不完全造成的。氮氧化合物是汽车发动机内的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生成的,可以和空气中的水分、氨以及其他化合物反应,生成硝酸和细颗粒物。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有些颗粒物直径较大或是黑色的,肉眼可以看得见,还有些颗粒物直径很小,肉眼看不见,机动车所排放的主要就是这些细小的颗粒物。颗粒物根据其直径大小,有总悬浮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10微米)、PM2.5(直径小于2.5微米)和PM1(直径小于1微米)之分,后三者也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据杜长春介绍,由于机动车的运动作用,加之道路两侧多建有高楼大厦,空气难以流动,道路两侧的污染物浓度显得最高,尤其在绿化带附近,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会引起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加重哮喘病,引起肺组织发炎,损害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易于患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尾气之毒如何治
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巨大危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目前很多国家、地方都在采取多种方式治理汽车尾气。
在汽车尾气治理方面,淮安也采取了多种措施。2011年11月4日,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市环境监测中心挂淮安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牌子。目前市区建立了6家检测站11条检测线和县城2个检测站2条检测线。对于外地转入转出车辆,我市严格执行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只有车辆排放达标的,公安机关方可办理手续,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坚决不予办理手续。此举有效地防止大量的外地老旧车辆涌入,给淮安造成新的污染。从今年10月1日起,公安机关将机动车环保检测纳入车辆初次检验、定期检验及机动车转入程序,排气检测不合格的,一律不得进行年检。转入机动车检验时排气污染超过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牌证;定期检验时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不予办理签章手续。
在采访中,杜长春提出了在市区推进区域限行的想法。她告诉记者,区域限行在苏南、苏中部分城市已开始实施,并取得很好效果。如果在我市划定无绿色标志限行区域,既达到“节能减排”,又可以缓解市区主要干道、上下班“车堵”,同时可以提高机动车排气环保检测率。
记者从市有关部门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将借鉴周边城市的先进经验,有序地推进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加大对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据了解,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治理尾气大多采用推广高标准、高品质汽油;加大“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实行区域限行或单双号限行……
少开车既环保也健身
少开车汽车尾气到底有多毒呢?在英国,它代替了交通事故,成为比车祸更厉害的“马路杀手”。
纽约、波士顿、北京和克拉科夫(波兰)等地的研究队伍各自进行的研究均发现,相比在清洁空气中长大的孩子,在排放物水平高的地区,儿童的智力测试平均得分较差,而且更容易出现忧郁、焦虑和注意力的问题。汽车排放的尾气还可能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风险和加重帕金森氏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在很多城市都已经成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少开车,少污染;多骑车,身体好。”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市民卢先生笑称自己既不是环保模范,也不是健身达人,但长年骑行在开发区和市区之间有着切身的感受:郊区的空气比市区好多了,在那里骑车,心情都舒畅;骑了几年自行车,体重降了30多斤、血压也正常了,一年最少省1万多块。但天气不好时候,我也会利用一下汽车的,没必要“教条主义”。
发达国家的治“尾”措施
美国,过去50年来,在提升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以及车辆节能水平。
伦敦自2003年2月以来,就安装了800台摄像机,必须交纳5英镑的通行税才能进入从东部的塔桥到西部的海德公园间方圆21平方公里的区域。伦敦市政当局想通过实行这项反交通阻塞税,把该市的汽车流量减少10%—15%,并希望把每年征得的1.3亿英镑的通行税用于发展公共交通运输。
德国是采取税收政策来对付汽车污染的。自2001年1月以来,汽车每年的纳税额是根据汽车的功率以及汽车排放污染气体的量来计算的。此外,还实行了补贴制度,就是对那些排放污染气体少的汽车实行补贴。有了这两项规定,一些驾车者可以好几年不用交一分钱的税。
今天,我能不开车吗?
汽车,自大量进入家庭以来,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报自8月22日开展的“别把汽车当做随身工具”系列报道从理性看待汽车使用的角度展开探讨,受到了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响应。
报道中,大家对于是否应该少开车和是否应该开车前往闹市区、医院、学校等热点地区各抒己见。对于大多数刚刚接触汽车这个现代生活的标志性工具的市民来说,汽车还是那么的“新鲜”,有车的生活还远远没有体验个够。的确,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有车生活才刚刚起步,我们用亲身经历感悟的汽车文化还很模糊,我们注视汽车时还有些心醉。但是在路堵频频、车位难寻,还有车祸、噪音、空气污染……等问题面前,或许,真的应该思考:今天,我能不开车吗?